image.jpg 

  

 

在講二階堂黎人的出道作《地獄的奇術師》之前,得先說明一件事情。

 

我曾推理作家藍霄的網站上,看過評論家黃鈞浩先生對新本格的短評,那篇評論連作者黃鈞浩先生都自承過於主觀偏激(我個人認為黃先生的好球帶可能比傳說中的「A4好球帶」還小XD),主觀偏激的程度甚至到了目前檯面上推理迷叫得出名字的新本格推理作家都難逃被批評的下場。

 

不過黃先生的地獄式短評當中,卻有兩個新本格推理作家獲得相當不錯的評價,其中一個就是二階堂黎人。

 

因為通過推理魔評論家的嚴格審核,讓我對二階堂黎人有著莫名的期待。或許也就是期望過高,所以通篇閱畢有點失望的感覺,不過事後想想,《地獄的奇術師》也不過是二階堂黎人的出道作(非處女作),要新手作家有超俗不凡的表現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想想自己的處女作又寫得如何?XP)。

 

那《地獄的奇術師》是哪裡讓我不滿意呢,我細數如下:

 

第一,看完《地獄的奇術師》,我可以清楚感受到二階堂黎人對於本格推理的熱情,書中的詭計謎團一個接一個如連珠砲似地隨著情節朝讀者襲來,就本格推理「基本教義派」的讀者和作者來說,這樣的熱情與執著的確令人驚艶。

 

不過如果用「新中間路線」的標準來看,這樣如此復古的寫法似乎已經不大討喜了,當然這可能是我個人的偏好(這樣的偏好也是在經歷過一定閱讀量之後而轉變成形),不過我還是認為:現代推理作家即便再怎麼懷念過去古典推理的美好年代,但是也千萬不要忘了加入一些現代小說理應具備的元素,畢竟現代推理作家寫出的作品是要給現代人看。

 

就拿Paul Halter同樣也是出道作的《第四扇門》來做比較好了(我突然發現Paul Halter與二階堂黎人有很多共同點,除了寫作主題和形式皆效法「密室之王」Dickson Carr之外,他們的出道作都是第二本書,而非處女作;而且如果書前的作者簡介無誤的話,兩人都在三十一歲首度得獎),此書固然也是堅守本格推理的形式,但是在敘事節奏上明顯比以往那些古典推理要來得快多了。

 

不過在求快之餘,Paul Halter也沒忘記要讓節奏適時緩下來,讓謎團有層次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而《地獄的奇術師》給我的感覺就是快速急躁,詭計一個接一個冒出,令我應接不暇,彷彿就是一股腦地要把作者對本格推理的熱情給宣洩出來。

 

電影《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曾經說過:「例如電影中的每個笑點結束後,畫面大概都會停個三秒鐘再接下一個,這段空白就是留給觀眾的笑聲。」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所謂節奏掌控。

 

所謂的節奏不是只注重快就行,適度地在詭計謎團之中加入一些故事情節,不但能讓小說讀起來不那麼具壓迫感,同時給讀者一些篇幅和時間去思考,有時甚至還可以用來掩護詭計謎團。

 

第二,除了敘事節奏之外,還有登場人物也不能再像古典推理那樣制式化大量地出現。這點一樣也是《地獄的奇術師》設計失當的地方,超過三十個登場人物,其中有的只是純粹用來混淆視聽,並無多大作用,我覺得這也是可以再改進的地方。相較之下,Paul Halter的《第四扇門》在人物控管方面就處理得很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地獄的奇術師》的詭計謎團雖然豐富,但是卻給人拼湊而成的感覺,各詭計的關連性不大。我也曾在《第四扇門》的讀後感提及這點,不過Paul Halter寫作的筆力和技巧相當出色,讀者並不是那麼容易察覺出書中謎團拼湊的痕跡。

 

反觀《地獄的奇術師》,姑且不論前半段的詭計抄很大,抄不用錢(像是撲克牌的使用,作者也自承是在模仿魚占川哲也的代表作《黑桃A的血咒》,但是又沒玩出新意,啊是不能放其他東西代替喔?還是因為是兇手是奇術師,所以才一定要放撲克牌?),光看後半段解謎部分,結局的轉折沿用歐美某位古典推理大師名作的橋段,實在是給我「拾人牙慧,創意不足」的感覺。

 

我記得我當時閱讀那本歐美名作所感受到的震撼力相當巨大,但是同樣的橋段在《地獄的奇術師》當中似乎就遜掉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已經先看過那本名作,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念頭)。簡言之,就是那個意外結局給人感覺是硬加上去的,更何況那個轉折還是模仿別人的創意(我個人認為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

 

以上是我個人認為《地獄的奇術師》的三大缺失,不過整體而言,此書還是值得推薦,畢竟二階堂黎人在書中展露出本格推理「基本教義派」的熱情和飽滿的詭計謎團,就免不了對他其他的作品充滿期待,比方說頗受好評的巨篇推理《恐怖的人狼城》。(在此也要向出版此書的小知堂出版社致上最高敬意,很少有出版社願意出版這種大部頭的書啊!)

 

看到書櫃上擺著的那四大本《恐怖的人狼城》,我心想:是該找個時間把他們好好讀過一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im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