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下.jpg白夜行上.jpg

 

 

雖然此篇是讀「中」感(因為還沒看完所以叫讀「中」感),但是我卻把它歸類在我部落格「推理小說」的「概念」那區,因為在閱讀過程當中激發出不少想法,所以特地趁滾燙的思緒尚未冷卻之際,趕緊試著把這些想法「有系統地」記錄下來。

 

《白夜行》其實我很早就買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有一年多囉OTZ),不過一直拖到現在才看,說來也很巧,前陣子韓版《白夜行》電影上映中,而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並不知道此事。(順道一提,我個人比較傾向先看原著,再看視覺化的改編)

 

《白夜行》我目前只看了上集,但是我幾乎可以確定這部作品極有可能會是我所讀過東野圭吾的作品當中感覺最好的一本,這本作品的用字依舊帶有東野圭吾的風格,簡潔俐落,又具有冷眼旁觀的調性。

 

不過更吸引我注意的地方在於此書的寫作模式。在廢棄大樓發生了謀殺案之後,被害者兒子桐原亮司和嫌犯的女兒西本雪穗兩人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但是我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可以清楚地發現:看似完全無關的兩段人生竟不時會出現交集。

 

首先是雪穗親手針織、上頭有RK兩個英文字母縮寫的小雜物袋竟然在稍後出現亮司的手上;還有亮司販賣盜版遊戲軟體,而雪穗的家教老師恰好參與那款遊戲軟體的研發過程;接著是驗孕棒的出現和竊聽的場景──這些線索很明顯是作者東野圭吾想要告知讀者們「他筆下的這兩個主角彼此有接觸」,但是到底兩人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卻又沒清楚揭露出來。

 

如果把《白夜行》視為本格推理的話,作者東野圭吾揭露的線索明顯太多,犯人不但先讓讀者知道,還讓讀者知悉兩人有接觸(有看過揭露這麼多線索的本格推理小說嗎?)。

 

如果把《白夜行》視為犯罪小說的話,書中的描述卻又顯得隱諱不清,兩人之間究竟有何接觸,讀者完全不知(有看過犯罪小說當中的犯人犯罪計畫沒交代清楚的嗎?)。

 

當然,要替寫作風格多變且形式跨界的「東野流」作品做一個清楚的分類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所以硬要去測量《白夜行》當中本格的成份,或是判定此書是否為純正的犯罪小說,老實說,意義不大,但是我卻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獨特體驗。

 

我認為《白夜行》如此「半揭露半隱諱」的佈局相當具懸疑性(或許用「若隱若現」的佈局來稱呼更為恰當?),有一種吸引讀者一探究竟的魔力,讓讀者的思緒一直懸在半空中。

 

或許這樣的佈局手段並非絕無僅有,但是在我印象當中,似乎沒有這樣特殊的閱讀體驗。我認為這樣的佈局手段值得推理創作者去研究深思,也許這能替推理小說另闢一條全新的蹊徑。

 

當然,這條蹊徑多長多寬,可以讓推理創作者沿著走多遠的距離,沒有人說得準,但我還是很高興能夠藉由閱讀東野圭吾的作品,找尋到另外一種創作形式的可能性。

 

最後,離題說一個存在我心中許久的小疑問,我曾想過:如果東野圭吾作品的起點不是本格推理形式的《放學後》,那麼我還會想看他那些非本格推理形式的推理小說嗎?(比方說《白夜行》)老實說,我還真說不出答案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im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