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此網址)
這次書寫的主題是設計,幾經考量,最終選擇了台灣的首都台北作為背景。台北雖然是台灣的首善之都,而且近幾年我還算常去,也不算太陌生,但是我卻有點不知道該怎麼下筆,才能表現出我想要的感覺。
這時我突然想到了我以前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很「天龍」的部落客所講過的一句話,有次有網友在談論台南美食有多好吃,然後有一個住台北的「天龍」部落客就很不以為然地講了一句話「在台北,我想吃什麼東西什麼沒有?」他認為吃得到各地甚至各國美食的台北才夠格稱得上台灣的美食之都。
他的這個說法,我認為只對了一半,我的理由並不多加解釋,不然這篇文章會失焦,我只能說他的說法給了我一個書寫台北的靈感。
後來我在閱讀設計相關資料的時候,有一本書叫《台灣100大設計力》,開頭有一個義大利的設計師(真是怪了,為什麼有名的設計師和世界知名的品牌來自義大利的比例頗高?XD)寫的一篇序文,裡頭提及「不希望在全球化的時代裡,在台灣只能看到麥當勞和星巴克」(大意如此,我並非逐字逐句記下這段話),他的意思,簡單來講,就是在全球化的時代,本土化(在地化)愈顯重要。
這個說法也給我一些啟發,再加上天龍部落客的言論,讓我確立了書寫的方向,這也就是《設計殺人》裡頭出現星巴克和麥當勞的場景,以及書中人物很常在吃東西的緣故──講得更清楚一點,我想藉由這種角度來show台北。
正當我很滿意這次的寫作成果之際,一位看完《設計殺人》的友人,卻這樣跟我說「這次的作品反而少了你以往作品中的台灣意象以及密室殺人」,密室殺人詭計沒有自然沒什麼好說,但少了台灣意象這點卻令我驚訝。
我雖然不是極端的「作者已死」論支持者(意即作品完成後,讀者擁有解讀作品的絕對權利),但我認為讀者的確有某種程度解讀作品的權利,不能因為讀者未看出作者寫作時的意念,就說是讀者不用功。更何況這樣的評語也不是多嚴厲的評語,不會令我無法接受,我只是覺得這樣的評語很值得玩味,因為不同於前幾本長篇作品,像《布袋戲殺人事件》和《矮靈祭殺人事件》,並不刻意放進台灣元素,而這次我寫《設計殺人》卻很刻意地放進台灣的元素。
我知道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覺得奇怪:《布袋戲殺人事件》和《矮靈祭殺人事件》並不刻意放進台灣元素?
但這的確是事實,這兩部作品我在「選材」方面是刻意強調台灣元素,但在正式寫作的時候,我卻不強求一定要再多添加台灣的元素進去,比方說:在《矮靈祭殺人事件》中,如果要刻意強調台灣元素,我或許會安排一個角色出來講幾句台語,但在苗栗南庄一帶講客語或賽夏語的人本來就比較多,除非劇情的需要,不然台語的出現是不必要的。
而這次我選定的主題「設計」,並非是台灣的特產(雖然台灣的設計在近幾年的表現相當出色),所以在這部作品的書寫過程當中,我反倒很刻意強調台灣的元素(尤其是對外國人有辨識度的台灣意象),像是:台北101(台北的地標)、珍珠奶茶(其實我不怎麼喝珍珠奶茶耶)、王建民(雖然我是王建民的球迷,不過那張海報上的人物也未必要是他)、周杰倫(我還蠻喜歡滷蛋周董的歌,但會在手機鈴聲用他的歌純粹是因為他是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歌手)。
以上這些元素其實都是我刻意放進去的,但是最後得到「欠缺台灣元素」這樣的結論,真的倒讓我挺意外的,不過我後來想了一想,突然恍然大悟,其實我那位友人的評語也很符合我寫作此書的心態,不同於以往的作品,我是在思考「要讓台灣人看見什麼樣的台灣」,而這回我是在思考「要讓外國人看見什麼樣的台灣」,所以才會意外得到這樣的評語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