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jpeg

 

 

即便很久沒打電玩了,大約超過二十年沒碰電玩吧(如果臉書小遊戲不算進去的話),但對於《返校》這款台製恐怖冒險解謎遊戲還是略有所聞,因為在遊戲剛推出的時候,造成了一陣風潮,那段期間我在網路上不時聽到有人在討論《返校》。

 

雖然我是推理迷,但我卻對所謂的解謎類型電玩興趣缺缺,因為根據我二十年前的認知,解謎類型的電玩遊戲侷限性太大(現在也許有改進了?),與遊戲中角色的對話幾乎都是固定,玩家所能做的往往只是去翻找物品,解謎不至於會太難,挑戰性不高。相較於動作射擊電玩遊戲,解謎電玩遊戲參與度明顯較低。(題外話,近年AI研發達到一定程度,未來說不定解謎類型電玩可能有突破性的發展,也許玩家可以「任意」向電玩中的腳色提問來獲得線索)

 

而這類解謎類型的電玩遊戲通常會參雜恐怖驚悚的元素,我記得二十多年前有一款解謎電玩遊戲《D之食卓》似乎就是如此,而《返校》也是類似的作法,只不過背景題材是台灣人看似熟悉卻又因年代久遠而感到陌生的「白色恐怖」。

 

劇情描述,在「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戒嚴時代,翠華中學有一群師生組成了讀書會,裡頭的學生平時會閱讀著由老師推薦的禁書;某天下雨的夜晚,非讀書會成員的一位女學生方芮欣在教室裡醒過來,發現學校似乎變了個樣,且對外交通都被洪水沖斷,無法離開學校的方芮欣與讀書會成員之一的學弟魏仲庭一同在校內探索,試圖解開所有的謎團……

 

《返校》電影版整體堪稱水準之作,節奏和氣氛皆屬上乘,想要對「白色恐怖」的控訴力道也相當直接不隱諱,然而,整體劇情卻顯得有些零碎,劇中幾個人物的背景沒有交代得很完整──這樣的感想應該算是跟我個人的預期有落差。

 

由於我沒玩過《返校》遊戲,光看電影預告,我以為《返校》電影應該是「帶有恐怖元素的劇情片」,但看完電影後,我個人認定《返校》電影是一部「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恐怖片」──沒有誰優誰劣,單純是我個人的偏好,我希望《返校》的訊息量可以再大一些。(是說,電影預告片沒將某些特效剪進去,是否也是片商刻意製造出的訊息,想要讓觀眾預期這片非恐怖片,以利票房?)

 

此外,我後來看了《返校》遊戲版的預告,赫然發現裏頭有幾幕的分鏡跟電影版很相似(比方說開槍),而維基百科裡的資訊也透露出電影的劇情走向跟電玩原作很雷同,同樣都以「方芮欣和魏仲庭兩人在深夜的學校裡探索找真相」為故事線主軸。

 

 

當然,《返校》是改編作,自然沒有抄襲問題,我只是擔心這樣的改編會不會無法滿足玩過遊戲的玩家。(先前提到「劇情過於零碎」的缺點,我在想:電影會不會是沿襲電玩遊戲中的解謎模式,才會導致這樣的現象?──也許日後會找遊戲來玩,以驗證我的觀影心得)

 

至於電影的主題「白色恐怖」,我個人是沒有直接接觸體驗到,聽聞過的相關資訊都是來自於書籍、戲劇和網路,比我還年輕的世代自然也更不可能體驗到,然而,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在解嚴後依舊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舉個例子,有在觀察台灣選舉的人應該知道:十多年前的民調資訊很常出現很嚴重的誤差,民進黨的支持度很容易會被低估,亦即民進黨的得票數往往會高於民調測出的結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人推測很可能是一些歷經「白色恐怖」的民眾接到民調電話,由於心中依舊住著個小警總,他們還記得(或是怕到想起)「白色恐怖」帶給他們的創傷,才會對著電話彼端那位看不到容貌的調查員隱藏自己的政治傾向。(不過這種現象已經很少發生了,近幾年的民調已經越來越準)

 

雖然我個人不愛恐怖片,但我不愛恐怖片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恐怖片都沒啥內容,劇情也老套沒新意,只能靠著血腥和恐怖氣氛來撐場面;《返校》則沒有這種缺點,深度和新意都遠遠超過我曾看過的恐怖片(以劇情片的標準來看,《返校》訊息量偏低,但以恐怖片的標準來看,《返校》訊息量偏高),不愛看恐怖片的我難得可以給出高評價。很高興能看到台灣能夠拍出這種改編電影,也期待赤燭公司另一個話題性更高的恐怖解謎遊戲《還願》在未來能搬上大銀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im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