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險路勿近

 

 

《險路勿近》榮獲第八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飾演「冷血殺手」的Javier Bardem不但拿下當屆最佳男配角獎,更成功形塑出電影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反派角色;一些影迷甚至盛讚《險路勿近》是近年來最佳的美國電影;對我而言,觀看《險路勿近》則是一場難得的觀影體驗。

 

老實說,在看完電影的當下,很多片段畫面我並沒有看懂,但那些橋段卻在我內心留下了許多困惑,依照慣例,觀影結束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維基百科和相關影評,看完這些影評解析才驚覺《險路勿近》的電影語言已經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像是Josh Brolin飾演的「亡命獵人」在三更半夜提著水回到槍戰現場的那一段起初頗令我不解:「亡命獵人」這麼做的目的究竟為何?要拿水給中槍受傷的黑幫匪徒喝也應該早點回去,拖了這麼晚才回去到底有何意義?(想知道的人可以在看完電影後到網路上找相關影評來看,一些網友解析電影語言的能力超強,我相當佩服)

 

然而,這就是導演柯恩兄弟的刻意安排,不用角色之間的對話或便宜行事的旁白來告訴觀眾,而是透過「行為」來讓觀眾了解劇中的角色。

 

更令我拍案叫絕的電影語言安排在「亡命獵人」與「冷血殺手」分別在影片中段與後段跟青少年買衣服的橋段(如此顯著的巧合分明是導演的刻意安排)──前一刻才驚訝「亡命獵人」以高額現金換取外套的青年,卻在下一刻遲疑不將手中的酒瓶無償送給對方;好心助人的少年前一刻才對「冷血殺手」說「衣服我送你,錢不用了」,但接過錢後的下一刻卻又對他的同伴說「衣服是我的,別想跟我分錢」。

 

如此明顯強烈的隱喻不僅令我讚歎(我個人認為「明顯的隱晦」是一種炫技),同時也對導演運用「行為」來形塑人物與傳達意念的高超電影語言技巧感到折服。(反觀有些藝術電影裡蘊藏的隱喻或符號象徵經過一些影評人分析解構後,卻仍給人感覺像是穿鑿附會)

 

光憑電影語言的精心設計還不足以顯現《險路勿近》的出色絕妙,儘管沒看懂電影中的一些隱喻,但我仍舊被這部電影的劇情張力給吸引住,「冷血殺手」如鬼魅般揮之不去的索命追擊,十足扣人心弦,特殊的殺人手段更讓人不寒而慄(離開警局後殺死第一個人的橋段應該就是本片被列為限制級的原因吧),就算全片沒有配樂(這點我也是看過網路上的影評才驚覺真是如此!),觀眾的情緒依舊緊繃到臨界點,難以在觀影過程中鬆口喘息。

 

如果真要說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那大概就是Tommy Lee Jones飾演的老警長出現的橋段節奏緩慢,給人感覺有點悶,不過這條支線卻是呼應英文片名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重要關鍵。(換個角度想,老警長出現的橋段正好可以適時舒緩淡化「冷血殺手」追擊「亡命獵人」這條支線帶給觀眾的緊張恐懼)

 

我曾在劇本寫作工具書裡看過「行為即人物」這個概念,塑造人物的最好方法,不是角色的外貌衣著,也不是角色之間的對話,而是角色的「行為」,你的行為決定了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再舉個例子,「冷血殺手」究竟有沒有殺死那個女人?導演雖然沒將這段直接拍出來給觀眾看見,但答案卻顯而易見,關鍵就在於「冷血殺手」的一個小動作)──《險路勿近》就是一部精彩詮釋「行為即人物」的電影傑作,值得創作者學習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imenigma 的頭像
    crimenigma

    相信台灣,堅持本格

    crim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