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惡意.jpg

 

 

 

 

暢銷書作家突然遭人殺害,真兇到底是誰?

兇手的殺人動機究竟為何?

真相背後還有真相,意外之後還有逆轉,

一連串扣人心弦、張力倍增的鬥智過程,

不看到最後絕對無法一窺全貌的本格推理傑作。

推理迷心中名列前茅的東野文學高峰之作

 

(以上文字摘自博客來網頁

 

《嫌疑犯X的獻身》剛出版的那陣子,算是引起了一陣轟動,我也很不能免俗地衝著書腰上「五冠王」的廣告詞去買了一本來看。不過說真的,東野圭吾的大名雖然如雷貫耳,但對於他的作品和他的寫作歷程,也是透過《嫌疑犯X的獻身》前面林依俐小姐的導讀,才有比較深刻的了解。

 

導讀當中提到,東野圭吾早期的作品並不是很暢銷,這個現象我一度不能理解,但是在看過東野圭吾的幾本作品之後,卻漸漸明瞭其作品不暢銷的原因。

 

前陣子閒閒沒事被「逼」到住家附近圖書館看書,剛好在架上看到東野圭吾的《十一字殺人》,就拿下來把它一口氣看完(老實說,我印象中從未一口氣看完一本書,而且還是在圖書館看完的,不過最主要還是因為一整個下午沒事做,才會一口氣把一本書看完),發現東野圭吾在早期的作品風格都還蠻類似的,是屬於寫實的本格推理,跟他後期跳脫本格形式的推理作品比較起來,前期的作品當中本格推理迷熟悉的元素比例較高,像是在眾多嫌犯找兇手的模式(亦即whodunit)和凶手身分的意外性;至於後期的作品whodunit的問題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東野圭吾寫作重心已經轉移到whydunit(兇手的動機為何),這本《惡意》就是東野圭吾whydunit的代表作品之一。

 

《惡意》的犯人自一開始就被鎖定,犯案手法也相當簡單,兇手設下的不在場證明很快就被破解,到了這個階段,連小說的三分之一篇幅都還不到,那麼小說接下來該如何進行呢?熟悉東野圭吾作品的人都知道,他作品真正精采的地方是從兇手現身之後才開始浮現。《惡意》後面三分之二的情節最主要都圍繞在凶手與被害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刑警加賀恭一郎的調查經過。看到最後,讓人不免對於人心的險惡感到訝然,也讓我折服於東野圭吾準確刻畫人性的精湛筆力。

 

我很早之前曾經計畫要寫一本類似《惡意》整體結構的作品,如果要不是因為參加島田獎的關係,我應該會先寫這部作品,不過我事後想想還是作罷,別說我的筆力還遠不及東野圭吾,寫不出那樣的水準,就算我真的寫出《惡意》這樣水準的作品,還真不知有哪家出版社願意幫我出版此書?如果不是已經出名的作家,有哪家出版社願意投資這種以小事為題材、格局不大的推理小說?(就算是東野圭吾,也是有【江戶川亂步獎】的光環和一定產量的作品加持啊)

 

因此這部作品我想我大概要好久之後才會動筆吧,至少也要等到自己人生經驗稍為豐富再動筆,再不然就是等到自己在推理文壇上比較有點地位再來寫這類型出版社沒太大意願出版的作品,我想這樣是比較妥當的。(這也是新手作家所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的作品有話題性?

 

所以我也漸漸能理解東野圭吾早期作品不暢銷的現象,畢竟他處理而且擅長的部份,是在人心的細微刻畫,這樣的作品的確比較欠缺市場性。好在好作家好作品是不會被埋沒的,東野圭吾憑藉著自身堅持與努力,總算有了好的結果。而他永不放棄寫作的精神也成為我激勵自己的動力,這也是我看東野圭吾作品額外獲得的收穫之一。

 

P.S.

我連到博客來網站看《十一字殺人》的簡介時,卻意外發現小說的內文似乎不是《十一字殺人》的內容(我記得我明明沒有看過這一段啊),皇冠是大出版社,而且東野圭吾也是大作家,這個錯誤怎麼會沒有更改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im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