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被出賣的台灣.jpg

  

 

撰文批評台灣政府的旅美台裔教授溫明華遭人謀殺,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台灣的「鐵血愛國者幫」,為了揭開這件命案的真相,FBI探員Kelly隻身來到素有「福爾摩沙」美譽的台灣。然而,這個時期的「福爾摩沙」卻處於看似和諧、實則動盪的局勢……

 

推理小說有一個次領域叫「間諜小說」007情報員的原著小說其實也被歸為推理小說,最新一部龐德小說更是由我很喜歡的推理作家Jeffery Deaver操刀執筆),這類題材多少都跟政治有關,因此別名又稱「政治驚悚」小說。(有友人指正說:間諜小說「Spy Fiction」跟政治驚悚「political thriller」 是不一樣的分類。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雖然我對間諜小說(政治驚悚小說)沒太多涉獵與興趣,不過觀看《被出賣的台灣》的過程卻讓我直覺聯想到間諜小說(政治驚悚小說),而這片當中也有不少可供推理的線索(即便劇情線索的安排有不小的瑕疵,這個稍後再提)。

 

不僅僅是類型接近推理讓我感興趣,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是以台灣過去的歷史為題材來「改編」(片頭註明「inspired by actual events」),只要對台灣過往的那段歷史稍有理解的人,都可以輕易看出電影講述的事件原型,分別是取自「江南案」、「陳文成命案」和「林宅血案」(不過我的解讀跟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似乎有出入?),當然箇中細節會有些許差異,但情境卻仍具相當的辨識度。

 

這部電影當初在台上映的時候曾引發一些討論,當中最讓我注目的論點在於「是否忠於史實?」的批評。關於這點,有網友針對「改編」一詞做出解釋,所謂的「改編」本來就只是取原事件當中的一些元素來設計劇情。

 

在設計劇情的過程中,有時難免為了戲劇性或佈局的需要而改變原事件的一些細節,負責改編的創作者只需保留原事件的主幹與精神即可,畢竟拍電影並非是在拍紀錄片或是播報新聞,改編作品實在沒有必要忠實呈現原事件的完整面貌(我記得網友的說法是「沒有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是完整忠實地呈現那起真實事件」)。

 

撇開是否忠於史實這點來看,《被出賣的台灣》在劇情的編排可以說是相當到位:以倒敘手法來揭開序幕、各事件的連結推演、述事節奏的拿捏掌握,都具一定的水準(或者說是好萊塢的水準),編導成功地將錯綜複雜的劇情有條理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可以沒有太多負擔地輕易融入觀影過程。

 

更特別的是,這片是採美國人的觀點來看那個時期的台灣,或許與台灣人的認知有些許出入,但這樣特殊的觀看角度卻也呈現出那段歷史的另一種面貌(話說身兼製片編劇演員三職的刁毓能Will Tiao是台裔美籍,這樣的作法似乎也是不得不、甚至可以說是較好的作法)。

 

《被出賣的台灣》不是第一部講述台灣傷痕歷史的電影,但卻是這類題材中最具娛樂價值的一部電影,我的意思是:比起以往描繪台灣歷史傷痕而全片充斥著沉重嚴肅氛圍的國片(像是《悲情城市》),《被出賣的台灣》的劇情與敘事節奏都顯得輕快許多,較能吸引對那段歷史沒太多認知的年輕族群。

 

不過,嚴格說來,這部電影雖然基本架構夠水準,但細膩度卻稍嫌不足,除了大家批評最多的「迂迴交付的錄音帶很不合情理」之外,片中的一些場景由於在泰國拍攝(基於成本與政治因素的考量,相關資訊可見此訪談),所以不時會在劇中看見東南亞人種的臉孔五官和其黝黑的皮膚;此外,幾個主要演員是香港人,因此說起話來帶有香港口音──即便這些不合時宜的元素是迫於成本與政治因素的現實情勢下不得不的安排,但多少製造出與當時情境不協調的違和感,而這些違和感也多少破壞了觀賞情緒,我認為這是相當可惜的。

 

《被出賣的台灣》是一群心繫故鄉的旅美台灣鄉親基於自己的信仰與熱誠,共同出資來拍攝這部影片,就誠意來說,著實令我感佩,但是我還是很嚴格地認為這部電影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比方說:場面格局再弄大一點,細節再多考究一些,劇情再做些調整修正)。

 

無論如何,還是很高興看到有人踏出了這一步,起了個頭,更希望這類描繪台灣歷史傷痕的題材在往後能有更為出色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imenigma 的頭像
    crimenigma

    相信台灣,堅持本格

    crim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